省级非遗项目——纳西族童谣
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纳西族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的有机融合的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有一首童谣叫《al deif bo nee zzaiq sheel lal(阿得波建新城)》,从中可以推算距今已有600余年。其主要流传区域为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等纳西族聚居区。
纳西族童谣,纳西语称“Ssiul ssiuf zzer bee”(儿歌调)“Ssiul ssiuf ju juq bee”(哄孩调)或“Ssiul ssiuf dal bee“(孩子话语调)等。包括游戏童谣、手指歌、数数童谣、问答歌、字头歌、摇篮曲、叙事童谣、牧歌、岁时歌、颠倒歌、谜语歌等12类,有游戏娱乐的,有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有反映纳西族传统生态观和民俗的,有反映社会剥削阶级给人们带来苦难的,也有个别纪事纪年的。
纳西族童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想象飞扬,语言诙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集趣味、哲理、实用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纳西人生活的一部分,属于纳西民间艺术与口传文学范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浅显通畅的语言、轻快俚俗的音乐中,表达了纳西人的生活原貌、伦理道德、发展愿景及其对自然与人生的诸多认识,无不渗透着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