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汉族珐琅彩银器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作“掐丝珐琅彩”,是银器制作的一个种类。珐琅银器制作工艺于元朝时期传入永胜,而后在民间传开。至今只有永胜县的三川镇谭氏和永北镇唐氏家族继承并从事这一传统技艺。已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珐琅银器制作是将石英、云石、硼砂、氯化物等釉料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状,按不同的物料晶体烧熔,用金属离子特有的颜色使珐琅釉着色而成。作品纹饰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案,其造型讲究实用,美观大方,制作精细,图案生动别致,色泽晶润艳丽,色彩以青蓝朱砂为主,配以适量的黄、绿、白、赭石等色。工艺流程共分为:制坯、掐丝、点蓝、烧蓝、检验、包装六道工序。
珐琅银器制品在造型和纹样设计上,遵循汉族民间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突出掐丝,融入珐琅。色彩以青蓝朱砂为主,配以适量的黄、绿、白、赭石等色,显得制品精美、高雅;其胎体轻薄、精巧、俊美,构思巧妙,将器具形状、纹饰、寓意、实用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器物的立体感、真实感和使用价值,体现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珐琅银器与北京景泰蓝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与西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见证。